【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解析:《苏武传》通假字】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,《苏武传》是必读篇目之一,其内容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,而且语言表达丰富,蕴含大量文言实词、虚词及特殊句式。其中,“通假字”作为文言文的重要语法现象,在阅读和理解中起着关键作用。本文将围绕《苏武传》中的通假字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,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,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。
一、什么是通假字?
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,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。这种用法常见于古籍中,特别是在先秦至汉代的文献中较为普遍。通假字的使用往往使得文本更简洁,但也增加了现代读者理解的难度。因此,掌握常见的通假字及其对应的本字,对于准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。
二、《苏武传》中的通假字举例
1. “使”通“使”
在《苏武传》中,“使”字出现频繁,但需注意的是,这里的“使”并非通假字,而是其本义,表示“派遣、让”。不过,在部分语境中,如“单于使卫律治其事”,这里的“使”仍为本字,无通假之说。
2. “发”通“废”
例如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……匈奴诈我,以汉帝为天子,故欲令我降。”文中“发”字有时被误认为是“废”的通假字,但根据上下文,应理解为“发出、派遣”。
3. “亡”通“无”
在“今得杀身自效,虽万死其犹未悔也”一句中,“亡”常被误认为是“无”的通假字,但实际上“亡”在此处意为“死亡”,并无通假现象。
4. “见”通“现”
如“见犯乃死,重负国”中,“见”为被动标志,非通假字,但在某些版本中可能被误读为“现”,需结合语境判断。
5. “属”通“嘱”
“属予作文以记之”中“属”为“嘱托”之意,属于通假字现象。然而在《苏武传》中,并未出现此类用法。
需要注意的是,目前多数教材和考试资料中,《苏武传》中并没有大量明显的通假字现象,这与《史记》整体语言风格有关。司马迁在写作时多采用规范的文言表达,通假字较少。因此,考生在备考时应重点掌握教材中明确列出的通假字,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。
三、如何正确识别和应对通假字?
1. 结合上下文判断
通假字的使用往往依赖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。如果某个字在语义上不通顺,而另一个字却能合理解释,则可能是通假字。
2. 参考权威注释
在学习过程中,应参考权威的文言文注释书籍或教师讲解,避免因个人理解偏差导致错误。
3. 积累常见通假字表
建议考生整理并记忆常见的通假字,如“说—悦”、“反—返”、“坐—座”等,以便在阅读中快速识别。
四、结语
《苏武传》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,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记载,更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素材。虽然其通假字相对较少,但掌握通假字的基本知识,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应试水平。希望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,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,打好基础,从容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