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礼记_学记》原文及注释】《礼记·学记》是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的一篇重要篇章,内容主要围绕教育制度、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展开,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文献之一。它不仅对古代教育有深远影响,也为后世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。
一、《礼记·学记》原文
发虑宪,求善良,足以𫍲闻,不足以动众;就贤体远,足以动众,不足以化民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!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《兑命》曰:“念终始典于学。”其此之谓乎!
虽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
夫师者,所以学为君也。君子曰:“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期,大时不齐。”苟子曰:“君子之学也,入乎耳,箸乎心,布乎四体,形乎动静。”“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。”
二、注释与解析
1. “发虑宪,求善良,足以𫍲闻,不足以动众”
- 发虑宪:指制定法律或规章。
- 求善良:寻求善良之人。
- 𫍲闻:小有名声。
- 动众:感动众人。
解释:仅凭制定法规、寻找好人,只能获得小名声,无法真正感动群众。
2. “就贤体远,足以动众,不足以化民”
- 就贤体远:亲近贤人,体察远方。
- 化民:教化百姓。
解释:虽然能感动群众,但还不能真正改变民众的风俗和行为。
3. 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!”
- 化民成俗:改变人民的风俗习惯。
- 其必由学乎:必须通过教育。
解释:君子若想改变社会风气,就必须重视教育。
4. 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”
- 琢:雕刻。
- 知道:懂得道理。
解释:玉石不经过雕琢,就不能成为器物;人不学习,就不会明白道理。
5. “是故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”
- 建国君民:建立国家,治理百姓。
- 教学为先:教育是首要任务。
解释:因此,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、管理百姓时,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。
6. “《兑命》曰:‘念终始典于学。’其此之谓乎!”
- 《兑命》:即《尚书·兑命》,此处引用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。
- 念终始典于学:始终以学习为根本。
解释:这就是所说的“始终以学习为根本”。
7. “虽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”
- 嘉肴:美味的食物。
- 旨:味道好。
- 至道:最高深的道理。
解释:即使有美味的食物,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;即使有高深的道理,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。
8. 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”
- 知不足:认识到自己的不足。
- 知困:发现自己的困惑。
解释: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,教授他人后才会发现自己理解上的困难。
9. “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
- 自反:自我反省。
- 自强:自我提升。
解释: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才能自我反省;意识到自己的困惑,才能不断努力提高。
10. “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”
解释:因此说,教与学是相互促进、共同成长的过程。
11. “夫师者,所以学为君也。”
- 师者:老师。
- 学为君:学习成为君主。
解释:老师的作用,是帮助学生学习,使其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。
12. “君子曰:‘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期,大时不齐。’”
- 大德不官:高尚的品德不拘泥于职位。
- 大道不器:真理不局限于某种工具。
- 大信不期:真正的诚信不需要约定。
- 大时不齐:大的时间规律不统一。
解释:君子认为,高尚的品德不一定需要官职来体现,真理也不局限于具体形式,真正的诚信不需要事先约定,而时间的变化也是不一致的。
13. “苟子曰:‘君子之学也,入乎耳,箸乎心,布乎四体,形乎动静。’”
- 入乎耳:听进耳朵里。
- 箸乎心:铭记于心。
- 布乎四体:体现在行动上。
- 形乎动静:表现在言行举止中。
解释:君子的学习,不只是听进去,而是深入内心,落实到行动中,表现于日常的言行举止。
14. “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。”
解释:小人的学习,只是把知识听进去,又马上说出来,并没有真正内化。
三、总结
《礼记·学记》是一部关于教育理念的经典之作,强调了教育在治国、修身、齐家中的核心地位。它指出,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,更是自我完善、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。同时,它也揭示了“教学相长”的深刻哲理,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推动进步的关键。
今天,我们重读《礼记·学记》,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教育思想,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,反思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