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他乡的童年】小时候,我总以为“家”是唯一能让我安心的地方。可后来才明白,有些人的童年,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。他们没有熟悉的街巷、没有儿时的玩伴,甚至听不懂当地的语言,却在陌生的土地上,悄悄长成了另一个模样。
“他乡的童年”,听起来像是一种孤独的隐喻,但其实,它更像是一段成长的旅程。那些在异国他乡长大的孩子,往往比同龄人更早学会独立,也更早理解世界的复杂与多元。他们可能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,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,甚至在两种价值观之间寻找平衡。
记得有个朋友,从小跟着父母移民到美国。她的童年没有太多的喧闹,只有图书馆和课堂。她会用中文和父母说话,用英文和同学交流,偶尔还会因为说错话而被嘲笑。但她从未抱怨,反而在一次次的适应中,变得越来越坚强。她说:“我并不觉得我失去了什么,我只是学会了另一种生活。”
这或许就是“他乡的童年”的真实写照——不是失去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成长。他们在异国的阳光下奔跑,在陌生的教室里学习,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他们的童年虽然少了些热闹,却多了份沉淀。
当然,也有不少孩子在异乡感到迷茫。他们渴望归属,却又不知从何开始。有时候,一句熟悉的方言,一个熟悉的节日,都能让他们眼眶湿润。但正是这些情感的波动,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内心的那一份“根”。
“他乡的童年”不只是关于漂泊,更是关于成长。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,在陌生中建立联系,在孤独中学会坚强。每一个在异乡长大的孩子,都是带着故事的人,他们的童年或许不完整,却足够深刻。
也许有一天,当他们回到故乡,或是继续留在他乡,都会发现:那些曾经以为的“缺失”,其实早已在岁月中悄然补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