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至德什么意思】“至德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哲学思想中,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。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或最完美的德行,是古代圣贤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状态。
一、
“至德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皇天既付中国民,越厥疆土于先王,肆朕之德,弗可得而闻也。”其中“至德”意为最高的德行。后世儒家学者如孔子、孟子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,强调“至德”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最高目标,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。
“至德”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:
1. 道德的极致: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质上达到最高境界,如仁爱、诚信、礼让等。
2. 圣人的品德:常用来形容古代圣人如尧、舜、禹等所具备的高尚品德。
3. 治国的根本:认为国家治理应以“至德”为基础,才能实现天下太平。
4. 修身的目标:鼓励人们通过自我修养,向“至德”靠拢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含义 | “至德”意为“最高的德行”,是古代对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的描述。 |
| 出处 | 最早见于《尚书·大禹谟》,后被儒家广泛引用和发展。 |
| 主要内涵 | - 道德的极致 - 圣人的品德 - 治国的根本 - 修身的目标 |
| 儒家观点 | 孔子、孟子等认为“至德”是君子应追求的最高境界,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。 |
| 现代意义 | 虽然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,但在传统文化研究和道德教育中仍有重要价值。 |
三、结语
“至德”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,更是一种精神追求。它提醒我们,在现代社会中,仍需重视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,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。
以上就是【至德什么意思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