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马说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
《马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经典散文,通过讲述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,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。在教学过程中,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并激发其思考,成为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。本文将从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。
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
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,如通假字、古今异义词等;能够准确翻译全文,并背诵课文。
2. 过程与方法
通过朗读、小组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,培养独立阅读和思辨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价值观
感受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,激发学生珍惜当下、努力提升自我的意识。
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及句子含义,理解“千里马”“伯乐”的象征意义。
- 难点:结合时代背景,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。
教学过程
一、导入新课
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马的图片或视频,引发学生兴趣,然后提问:“马在古代有哪些重要作用?它在现代社会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”进而引入韩愈的《马说》,解释题目含义(“说”是一种议论性文体)。
二、初读感知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;
2. 教师示范朗读,纠正发音错误;
3. 全班齐读,感受文章节奏美。
三、深入解读
1. 整体把握:请学生概括文章大意,明确中心论点——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。
2. 细部分析:
- 介绍千里马的特点及其遭遇;
-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;
- 第三段:抒发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。
3. 小组合作探究:围绕“千里马”“伯乐”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讨论,思考它们分别代表什么。
四、拓展延伸
联系实际生活,谈谈自己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,或者如何避免成为“食马者”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,增强课堂互动氛围。
五、总结归纳
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,强调文章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。布置作业: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这篇古文,使之更贴近现代人的思维方式。
板书设计
```
《马说》
千里马 → 伯乐 → 食马者
→ 借物喻人 → 抒发感慨
```
以上便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。希望这份教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,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满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