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网络 > 精选范文 >

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

2025-07-08 19:42:27

问题描述:

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,急!求解答,求此刻回复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8 19:42:27

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】《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,属于其《前赤壁赋》和《后赤壁赋》中的代表作。文章以游江夜景为背景,借景抒情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、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作品,以下提供一份练习题及参考答案,旨在巩固知识点,提升阅读理解能力。

一、选择题

1. 《赤壁赋》的作者是( )

A. 王安石

B. 苏轼

C. 欧阳修

D. 柳宗元

答案:B

2. 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出自哪一篇作品?

A. 《醉翁亭记》

B. 《岳阳楼记》

C. 《赤壁赋》

D. 《登泰山记》

答案:C

3. 下列词语中,解释错误的一项是( )

A. “寄蜉蝣于天地”——比喻人生短暂

B. “哀吾生之须臾”——感叹生命短暂

C. “逝者如斯”——指时间流逝

D. “而未尝往也”——表示时间并未真正过去

答案:D

4. 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?

A. 对偶

B. 比喻

C. 夸张

D. 借代

答案:B

5. 《赤壁赋》中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”一句表达的情感是( )

A. 悲伤无奈

B. 豪迈激昂

C. 淡泊超然

D. 愤懑不平

答案:C

二、填空题

1. 《赤壁赋》写于苏轼被贬________期间。

答案:黄州

2. 文章通过“客”与“苏子”的对话,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________态度。

答案:豁达、超脱

3. 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”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________的哲理思考。

答案:时间与变化

4. 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出自《赤壁赋》,其中“蜉蝣”是一种________的小虫。

答案:朝生暮死

5. 文中“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”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胸怀。

答案:自由旷达

三、简答题

1. 请简要概括《赤壁赋》的主要内容。

答:《赤壁赋》描写了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,面对江月美景,引发对人生、宇宙的思索。文中通过“客”与“苏子”的对话,展现了作者从悲叹人生短暂到领悟自然永恒、豁达超脱的思想转变。

2. 为什么说《赤壁赋》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,更是一篇哲理散文?

答:《赤壁赋》表面上描写赤壁夜景,实则借景抒情,探讨了人生短暂、万物永恒、得失随缘等哲学问题。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表达了自己对生命、时间、宇宙的深刻感悟,具有浓厚的哲理性。

3. 请分析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一句的表达效果。

答:这句诗用“蜉蝣”和“粟”作比喻,形象地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,突出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,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,也引出下文对人生意义的思考。

4. 结合全文,谈谈你对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”这句话的理解。

答: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淡泊心境,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。他认为自然界的清风明月是永恒的,不受人事变迁的影响,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、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。

四、拓展阅读题

1. 请比较《赤壁赋》与《后赤壁赋》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。

答:《前赤壁赋》更多体现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,以及由悲转乐的豁达;《后赤壁赋》则更加侧重于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寻,情感更为复杂深沉。

2. 结合苏轼的生平,谈谈他为何能在困境中写出如此豁达的作品。

答:苏轼一生屡遭贬谪,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。他善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,在逆境中寻求心灵的安宁,这种精神也体现在《赤壁赋》中,使文章充满了哲思与美感。

结语:

《赤壁赋》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,更是中华文化中追求自然、超脱世俗的精神象征。通过练习题的梳理与理解,我们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认识,更能体会到作者那份超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怀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